一个大宗到有三分之一处于供过于求而滞销的农副产品——茶叶,许多地方仍在生产环节却无节制地发展,未来中国茶叶市场前景再广阔也比不过快速种植的速度。既然是严重供过于求的问题已经发生,茶叶产品理当物美价廉大量投放市场,而实际上中国茶叶至今被茶企当做可以卖出高价甚至天价的神物,这就是中国茶叶行业发展过程中极不合常理的现象。中国茶叶行业要得到发展,就得使茶叶产品有滞销变为畅销,要让中国茶叶变得畅销就不得不要让中国茶叶还原其“农副产品”的本质。 在中国市场要喝到口感稍好一些茶叶,消费者通常要花每斤千元以上的价钱去购买,因而消费者也就有了“喝不起茶叶”感慨。在野文化的蛊惑下,茶农茶企都变身茶文化传播人士,这些人给茶叶产品买来“金奖”牌匾,甚至买个“中国驰名商标”,编几个神奇的故事,茶叶就不再是农副产品的价格,而是高端食品的价格了。如在我国西部某白茶产区,所有茶人和茶企都把当地白茶价格定在数千元一斤以上,高的可达每斤3万余元,这样白茶到底还是不是农副产品——茶叶?对于茶人和茶企来说,至少对茶叶的销售问题总该是很关心的吧?笔者去淘宝网查看该地区白茶的网店,几乎所有该地区白茶网店的价格都在每斤5000元人民币以上,不乏上万元一斤白茶的网店,但这些天价白茶网店也几乎处于零销售业绩状态。看来茶人和茶企把茶叶定位成高端食品的做法,消费者却不予认可。
日前有云南茶企老板在和笔者交流时说出一句“你认为我的茶叶不够高端吗”?笔者明白该老板的内心是主张把自己的茶叶当做高端食品来销售的,当然这样的老板并不另类,因为在茶叶行业本身很少把茶叶当做普通农副产品销售的企业。当我们到茶叶产区时就会发现,各地的茶人都很清楚自己手里茶叶的历史,都认为自己的茶叶是独一无二的好茶,是外地茶叶所无法比拟的孤品,持这样心态的茶人很多,多到可以认定为是一种行业心态,也因此才有了足够茶叶价格总是高高在上的现象。
茶人们从品种、历史故事、地理位置、制茶工艺等多方面证实自己的茶叶应该是高价产品,而实际上对消费者来说却不是这样的心态,消费者认为中国茶叶不外乎绿茶、红茶、白茶、黑茶、黄茶、花茶六大类别,至于哪里的产地是好茶的问题,除了极少数名声显赫的名茶之外,绝大多数茶叶产地是不受消费者关注的,消费者只按六大茶类的划分做出消费选择。消费者对茶叶这类农副产品的关注,往往是茶人们避之不及的水平安全问题,茶人能提供什么样的检测报告,消费者可否随意把产品拿起检测来验证商家的主张?这些是消费者关注的问题,而不是神乎其神的茶叶故事。
“物以稀为贵”是商品价格的基本定律,但不是所有稀有的东西都具有价值,茶叶是大宗的农副产品,茶人们把这种大宗得严重供过于求的茶叶当做稀有神物,自然会在市场上碰得头破血流。有些茶人试图在茶叶品种上做文章,但在近千种的茶叶品种中,不同品种之间实际上是大同小异的,消费者不认可这样的说法,销售也就难有起色。
由于多年来茶叶生产的盲目发展,茶叶产品就算还原于农副产品的本色,以普通农副产品的价格在市场销售,也还难以让所有茶叶产品都销售一空,大量茶叶产品滞销积压仍然是难以避免的。把严重供过于求的产品卖出去是件极不容易的事,茶叶产品的销售就变得需要茶人的智慧了,如何卖好茶叶远比如何做好茶叶要艰难得多。茶叶走下神坛还原其农副产品的身价,可以让更多消费者接受茶叶产品,但数量还在不断递增的茶叶产品,销售上的竞争是无法回避的。对于绝大多数茶农来说,销售还真不是自己的强项,如果再不把茶叶的销售环节放手给专业人士去做,“产供销一条龙”将让茶人走进没有退路的死胡同。
当我们认识到茶叶产品的本质是普通农副产品后,农副产品的增值需要什么条件?这就是茶叶界人士需要去思考的问题,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是产品增值的有效途径,新形态的茶产品如今已成就了不少新型茶企,农副产品的市场普及型营销也将会给茶叶产品带来很好的市场空间,茶人茶企该回归到农副产品销售的现实中进行抉择了。